多年来,黄山市活泼施行《维护国际文明和天然遗产条约》,饯别“两山”理念,一直站在人与天然调和共生的高度看护美丽山水和古村落,让国际遗产勃发新生机、敞开新光荣。
《眺望东方周刊》记者简宏妮 修改高雪梅
2024年10月2日,游客在安徽省黄山风光区参观旅行
2月18日,安徽省黄山市黄山风光区雪后初霁,山巅白云飘扬,春景与雪景交相辉映,宛如仙界。游客纷繁停步,摄影纪念。
黄山市统计局近来发布的数据显现,该市2024年共招待游客9222.9万人次,同比添加10.8%。2025年新年期间,黄山市上榜携程渠道非遗抢手目的地,黄山风光区当选同程旅行2025新年抢手景区TOP10。
黄山市坐落安徽省最南端,安徽、浙江、江西三省交界处,以国际文明与天然双遗产地黄山为名。黄山下的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等也是国际文明遗产。
多年来,黄山市活泼施行《维护国际文明和天然遗产条约》,饯别“两山”理念,一直站在人与天然调和共生的高度看护美丽山水和古村落,让国际遗产勃发新生机、敞开新光荣。
看护
清晨,黄山风光区玉屏峰上,云雾飘过岩石缝隙,涌向迎客松。胡晓春手持放大镜、脖挂望远镜,绕着树边走边看。调查树皮、松针和枝丫是否反常,树下土壤干湿状况如何,防雷体系和支撑杆是否正常运作……这些是他每天的作业。
除白日每隔两小时例行巡查一次外,夜间,他还要依据红外线防侵入报警体系信号随时进行检查。
黄山风光区自1981年起为迎客松建立专职看护人,施行全天候看护。2010年,经层层选拔,胡晓春成为第18任守松人徐东明的学徒。翌年,胡晓春从师父手中接过望远镜和放大镜,正式成为第19任守松人。
“这么多年,迎客松经历过不少劲风大雨大雪,均安全度过,这种破石而出却坚定不移的精力品质,使它成为有生命力的‘绿色文物’。”胡晓春说。他担任守松人14年,每年有300多天在这里度过。
2024年12月18日,“守松人”胡晓春(右)和黄山风光区管委会园林局高级工程师吴贻军评论迎客松成长状况(傅天/摄)
黄山古树名木很多,有54株被列入国际天然遗产名录。在景区作业人员的严厉维护下,这些古树名木长势杰出,向游客展示着我国的生态和山水之美。
坐落九龙峰的黄山市黟县宏村镇大同社区维护地,相同上演着一出关于看护的故事。
九龙峰是安徽省级天然维护区,总面积27.2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高达97.6%。具有丰厚的生物多样性,其我国家重点维护动物35种。因为维护区鸿沟线长、地势杂乱,核心区无缓冲地带和哨所,常有外来人员私行进入。为有用维护动植物资源,九龙峰在外围划定扩展区,建立社区维护地,进一步进步维护区管护水平。
2019年,大同社区维护地建立。朱永生是宏村镇大同村乡民,他还有一个特别的身份——大同社区维护地巡护队队长。
巡护队总共6名成员,1人在山上哨所24小时值勤,其他5人早出晚归沿山路巡护。他们的背包里除了水和干粮,还有一台红外相机,用来监测野生动物的活动轨道。
“通过这几年的看护,河里的鱼多了,消失多年的梅花鹿、白鹇等野生动物从头呈现了。尽管作业比较累,但把这片山守好,很有成就感。”朱永生说。
大同村副书记韩盛华的手里有一张表格,记载着巡护队全年巡河、哨所值勤、巡护、造访以及红外相机等数据。“依据记载,2024年共拍到野生动物9623种,相片15602张。”韩盛华告知《眺望东方周刊》。
2024年12月4日,大同村社区生物多样性维护与可继续运用项目授牌典礼在大同村举办。该举动是联合国开发方案署全球环境基金小额赠款方案支撑的生物多样性维护项目,期望在未来建成具有演示含义的生物多样性维护地。
据联合国开发方案署全球环境基金小额赠款方案国家和谐员署理鲁梅佳介绍,该项目旨在通过社区赋能,削减人为要素对森林维护区的损坏,进步大同村乡民对生物多样性,特别是野生动植物的维护意识,一起通过可继续生态栽培、社区生态旅行和天然教育的办法,探究改进乡民生计的途径。
间隔热烈的宏村不过十分钟车程,大同村的山域片区却是另一幅世外桃源的容貌。“通过看护生态家底,成为具有演示含义的生物多样性维护地,为宏村古村的文明高度添加生态特点,以生态文明的整合价值诠释绿水青山的来之不易和负重致远,这是立异视角的绿水青山便是金山银山,其维护与展开的华章值得等待。”浙江财经大学我国政府监管与公共政策研究院副教授裘丽告知《眺望东方周刊》。
轮休
“经归纳监测评价,定于2024年5月20日完毕天都峰关闭轮休期,康复对外敞开。”2024年5月19日,黄山风光区办理委员会发布公告,“休了5年多大长假”的天都峰从头向游客敞开。
此前1个月,黄山市徽州区西溪南镇以“西溪南枫杨林”的名义,也向社会各界宣布一封公开信。信中表明,为呵护好西溪南的“绿野仙踪”,将对该村枫杨林湿地施行轮休办法。
黄山是国际文明与天然双遗产地,也是国际地质公园、国际生物圈维护区。最新监测数据显现,黄山有高等植物2385种,脊椎动物417种,以黄山命名的植物达34种,被国际天然维护联盟确认为国际108个生物多样性散布中心之一,被认定为我国35个生物多样性维护优先区域之一。
20世纪80年代开端,伴随着旅行业的快速展开,进入黄山风光区的游客人数逐年添加。受其时旅行基础设施尚不完善、旅行面积狭小等要素影响,天都峰、莲花峰、始信峰、丹霞峰等抢手景点的生态承载力遭到严峻应战。景点周围及游道两边生态环境呈现了部分土壤暴露、板结以及水土流失、森林病虫害等问题。
如安在展示黄山独有的天然美学及生物多样性价值的一起,维护好遗产地的生态环境,成为黄山风光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为啥不让黄山的山峰也歇一歇?”黄山风光区办理部门从“海洋休渔期”和“封山育林”中遭到启示,这一想象随后创造性地演化为“景点关闭轮休”新实践。
天都峰的轮休始于2018年12月,通过5年多的“长假”,归纳一切监测数据,天都峰区域黄山松、黄山杜鹃、灯笼树、南边六道木、三桠乌药等5种代表性植物固定样株的成长目标平均值和10块固定样方的草本植物层盖度目标悉数到达敞开值,契合《黄山风光名胜区景点关闭轮休规范·根本要求》的敞开规范。
“通过安居乐业后的区域,微生物、动植物散布均较轮休前有明显改变,动物活动更频频活泼,植物成长更旺盛,植被覆盖率进步。”黄山风光区管委会园林局资源维护办理科工程师汤明霞说。
到现在,黄山已进行了4轮景区山峰轮休,6座山峰先后轮休19次。“这一行动不只有用维护了黄山的天然景象和生物多样性,还进步了游客的旅行体会,增强了景区的全体招引力。”黄山风光区管委会园林局资源维护办理科科长吴俊说。
2014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黄山景点关闭轮休”列为《我国施行〈维护生物多样性条约〉第五次国家陈述》的典型事例,高度肯定了黄山以“关闭轮休”探究国际遗产维护办理和可继续展开过程中会聚的才智。
西溪南村坐落黄山市南部,是一个集天然景象和文明遗产于一体的旅行胜地。延绵4公里的枫杨林湿地,是西溪南村的金字招牌。为推进生态旅行继续展开,西溪南村自动按下“暂停键”,于2024年5月至8月期间关闭部分旅行线路,让村里的枫杨林进行轮休。
依据轮休准则,西溪南村每2个月轮番敞开原有的两条旅行线路,并展开植被修正,消除游人践踏构成的羊肠小道,给了湿地修补修正的时刻,也给了枫杨林及各类生物安居乐业的空间。
“景区景点轮休是从生态体系的维护视点动身施行的有用行动,旅行展开不能竭泽而渔。这一点相似草原游牧,‘逐水草而居’,不固定在某个当地放牧,牧民搬迁转场契合天然规律,是一套自成体系的应对天然和办理资源的办法,蕴含了才智。”国务院展开研究中心研究员苏杨说。
底色
2024年9月,黄山市黟县宏村镇塔川村“塔川咖啡”对外经营。坐在咖啡馆,耳畔传来秋蝉虫鸣,呼吸间是草木的清润,抬眼望去,浪漫粉黛与金黄麦田拼成了塔川最美的秋韵。
塔川,千余人口聚居的古村落,近年来因“塔川秋色”敏捷出圈,游客量从2010年的3.6万人次添加到2024年的35.2万人次,旅行收入由2010年的57.94万元添加到2024年的16752.21万元。
2024年11月8日,塔川村一景(陈晔华/摄)
2024年10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文明和旅行部联合推出14条特征生态旅行线路,“安徽皖南人文山水生态旅行线路”当选。该线路触及1处国际文明与天然双遗产、9处天然维护地,黄山国家级风光名胜区、塔川国家森林公园、宏村等景区均在列。
在开发上做“减法”,在维护上做“加法”。在黄山,绿色已成为旅行开发和经济展开的底色。
以包括西递、宏村、塔川等闻名景点的黟县宏村镇为例,近年来,宏村镇结实建立和饯别绿水青山便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依照生态优先、工业富民的美化准则,确认了“突出重点,打造亮点,见缝插绿”的造林美化思路,坚持生态建造与工业展开偏重,大力展开香榧、灵芝等林下经济,采纳荒山造林、封山育林、围村造林等方式,以奖代补,招引社会资金,展开绿色工业,助力工业结构调整、村庄复兴、美丽村庄建造,尽力建造“村在林中,人在绿中”的生态、美丽、调和、宜居的宏村。
2024年,宏村镇人工造林1600亩、退化林修正3400亩、油茶低改511亩、森林抚育5000亩,整治撂荒地467亩,并完成栽培高效林果面积超越5000亩,林地面积近2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6%。塔川村更是当选全国第一批“气候气候景象欣赏地”。全镇旅行招待量达452.1万人次,门票总收入17470.7万元。
“绿”的不只仅是风光。从高铁站到景区的客运大巴车,根本运用新动力电动车。从景区客运集散中心到各索道进口的接驳道路中,新动力大巴也是主力。一辆辆绿牌新动力大巴在盘山公路上络绎,与景区美丽的生态环境相辅相成。黄山旅行交通展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健泄漏,经测算,当景区换乘大巴车悉数遍及新动力车之后,可削减景区34%的碳排放。
2023年,黄山风光区自动下调日招待游客最大承载量,建造游客实名分时预定渠道,完善猜测、预定、预警机制,有用减轻生态环境瞬间承载压力。
黄山市统筹和谐维护与展开、游客量与环境承载量等联系,继续推出植被碳汇保育、景区动力代替、绿色场景创设、才智旅行展开等项目,立异“山上游、山下住”“净菜净物上山、废物洗刷物下山”“景区轮休”等绿色运转形式,在使山林生态得以安居乐业和为年逾400万人次中外游客供给高品质生态产品之间,完成生态维护与经济展开双赢双促。
(本文刊载于《眺望东方周刊》2025年第5期,总第92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