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昆曲芳华版《牡丹亭》“十二花神”的规划受《红楼梦》影响。
作家白先勇终身有两大寻求,别离关于昆曲和《红楼梦》。从掌管制造昆曲芳华版《牡丹亭》到细说《红楼梦》,他用融入现代感的全新诠释,让陈旧经典走进更多年青心灵。耄耋之年,白先勇仍不断奔波推行,只为中华传统文明至美的传承。
白先勇在台北承受记者专访时,芳华版《牡丹亭》20周年回台庆演刚刚闭幕,60万字的主题新书相同新鲜出炉。前期艺术导赏、扮演谢幕致辞、新书发布讲演……台上的他一直神采飞扬。白先勇解读《红楼梦》的袖珍版书本也面世不久,他还为此初次在Tik Tok(抖音国际版)上开讲,期望带动更多人领会经典魅力。
此心安处是故土
白先勇与昆曲结了一辈子的缘。抗战成功后,只要9岁的他,在上海随家人去看戏,刚好赶上梅兰芳登台扮演。由于抗战期间久未扮演,梅兰芳忧虑皮黄戏调门儿高而唱不上去,再加上自己的琴师没来上海,便与京昆名家俞振飞伙伴唱了4天昆曲。
“刚好我看到的,是最终一天的《牡丹亭·游园惊梦》。其时年岁虽小,但是不知为什么,其间《皂罗袍》那支曲子,深深地痕迹在我脑海里。”白先勇回想,第一次触摸昆曲,如同冥冥中有一条情索,把他和昆曲连在一起,再也分不开了。
生于广西桂林的白先勇,儿时曲折多地,后来在台北住了11年,又前往美国日子40年,退休后重回台湾。有人问他乡关何处,他总是答复:“中华传统文明便是我的故土。”故土关于白先勇而言,早已逾越简略的地舆概念,而是关于精力寄予和文明乡愁。“听到昆曲乐声一响,就如同回到了家。”他说。
在不到30岁的芳华时节,白先勇便已创造出冷艳文坛的代表作,满纸尽是人世沧桑之感,似乎具有“老魂灵”。学者夏志清赞誉其为“当代中国短篇小说家中的奇才”。经典小说《游园惊梦》叙述秦淮河畔昆曲名伶蓝田玉终身崎岖的命运,白先勇几易其稿,写作时启示创意的唱片“听得都快磨穿了”,播映的正是梅兰芳的《牡丹亭·游园惊梦》。
1982年,白先勇将小说《游园惊梦》改编成同名舞台剧。剧中女主角唱了几段昆曲,昆曲的文武场(即乐队)也被搬上舞台。梅兰芳义女、闻名华裔影人卢燕和昆曲名家华文漪都曾担纲主演。昆腔绕梁袅袅不停,锣鼓笙箫旖旎多情,在中国话剧史上,率先将昆曲融入话剧在舞台上扮演,在两岸扮演均轰动一时。
惟愿昆曲常芳华
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第一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但纵有600多年前史,享有“百戏之祖”美誉,昆曲却逃不过大师老去、观众老化的传承危机。昆曲名家汪世瑜回想,其时台上艺人比台下观众还多,观众七成以上都是老年人。
昆曲如安在新世纪寻回观众?制造一出经典大戏,借此培育一批青年艺人接班,并以青年艺人招引青年观众——这是白先勇想到的方法。2003年,他携手江苏省姑苏昆剧院,并集结两岸文明及戏曲界精英,联手创造芳华版《牡丹亭》。
“咱们选中《牡丹亭》,由于这出戏自身就讴歌芳华、讴歌爱情、讴歌生命,简单被青年观众承受。《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扛鼎之作,明传奇中的俊彦,几个世纪以来在舞台上搬演不辍。”白先勇说,将这出戏定名为“芳华版”,是期望昆曲生命能永葆芳华。
芳华版《牡丹亭》2004年台北首演大获成功,并掀起“昆曲热”,尔后20年连演不衰,累计扮演近500场,共招引80万观众,其间约六成是年青人,首要是高校学生。有大陆学者以为,1956年,昆剧《十五贯》是“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芳华版《牡丹亭》则是“一出戏传达了一个剧种”。
2005年,芳华版《牡丹亭》首度进入北京大学扮演,其时至少有95%的学生从未触摸过昆曲。2009年,白先勇推进“昆曲传承方案”在北大落地,并连续在台湾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校建立昆曲讲座,期望带动更多青年学子赏识昆曲之美。2018年,来自北京16所高校和1所中学的艺人24人、演奏员14人组团扮演学校传承版《牡丹亭》。“两个半小时的小全本戏,学生们演得有模有样。”白先勇欢喜于多年来“昆曲进学校”开花结果。
终身挚爱在红楼
“我觉得《牡丹亭》和《红楼梦》是一个调子,讲究竟,都可以用两个字来描述:美和情。两者展示的都是中国人的至美、中国人的至情。”白先勇说,林黛玉路过梨香院,无意间听见《牡丹亭》中的唱词: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所以心动神摇,自我陶醉。“那一段描绘对我的启示蛮大的。”白先勇说,曹雪芹是他的“师父”,自己从小学五六年级就开端阅览《红楼梦》,看了一辈子,它一直是枕边书。
白先勇说,《红楼梦》书中说到的唱戏首要是昆曲,贾府为了元妃探亲,去姑苏买了一班唱戏的女孩子回来,而姑苏正是明清两代的昆曲中心。元妃点的四出戏,《豪宴》《乞巧》《仙缘》《离魂》也都是昆曲,别离来自当年盛行的传奇簿本《一捧雪》《长生殿》《邯郸梦》《牡丹亭》。
1994年,白先勇从美国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退休。《红楼梦》导读是他在该校东亚系首要教授课程,分中英文两种,继续近30年。2014年,台大外文系结业的他,受邀回母校开设《红楼梦》导读通识课,以小说家的眼光,将“庚辰本”与“程乙本”比照解读,分三个学期讲完,讲稿汇编成《白先勇细说红楼梦》一书,深受两岸年青人欢迎。
“我觉得至少要把《红楼梦》自始至终看一次,这是一部巨大的小说,是中华民族的文明珍宝。”白先勇说,念过且念通之后,关于中国人的哲学、中国人处世的道理以及中国人的文字艺术,会有更深的了解。
白先勇说,现在人类社会进入AI(人工智能)年代,咱们怎么应对科技给日子带来的冲击?“我劝现在的年青人,要把中华文明作为安居乐业的底子。AI即使聪明凶猛,却短少魂灵。咱们要维护自己的魂灵,坚持文明的认同。”白先勇说,《牡丹亭》《红楼梦》这类文学经典,甚至唐诗宋词、儒释道文明等,在这个年代变得更为重要。“假如好多人都看《红楼梦》,看《牡丹亭》,看懂了被感动了,我想,那个人就不相同了。”他说。